在某些情况下,基于价值的营销系统对养牛者来说具有经济优势。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稳定的***终产品有时可以获得金钱奖励。一种可以帮助生产者高效且有利可图地生产肉牛的工具是活体动物胴体超声波。这使养牛者能够对牛的胴体性状进行遗传改良,从而增加他们的利润。
牛背膘眼肌测定仪检测肉牛肉质的原理
用于测量胴体特征的超声波技术被称为牛用B超及,这种技术利用高频声波(通常为2至10MHz)来显示活体动物皮下的肌肉和脂肪图像,类似于应用于牲畜和人类妊娠诊断的技术。整个过程对动物和技术人员都是安全的,无需担心任何伤害。
在检测过程中,声波探头或换能器被放置在动物背部,声波穿透组织并在皮肤、脂肪和肌肉层之间的边界处反射。当这些声波反射回探头时,超声波机器的显示器上会形成一个横截面图像,从而可以测量各种胴体特征。
收集的B超机测量数据
通过活体动物胴体超声波采集的数据可用于估算胴体的零售产量和肉质。常见的估计特征包括肋眼面积(REA)、肋骨脂肪(BF)、臀部脂肪(RF)和肌内脂肪百分比(IMF%)。肋眼面积以平方英寸为单位,测量的是第12根和第13根肋骨之间的面积,用于估算动物的肌肉和瘦肉量。肋骨脂肪(背膘厚度)同样是在第12根和第13根肋骨之间测量的,估算的是动物外部脂肪的量。臀部脂肪是动物外部脂肪的另一种测量指标,也以英寸为单位。肌内脂肪百分比则是衡量牛肉大理石花纹的客观指标,而大理石花纹是决定美国农业部质量等级的关键因素,是衡量肉质的重要指标。
肉牛胴体性状的衡量
胴体性状可以在收获时或通过对活体动物使用超声波来测量。许多品种通过一种或多种测量方法的组合来报告胴体性状的预期后代差异(EPD)。这些测量方法可以评估动物后代的预期表现,不同品种的预期后代差异(EPD)计算方式略有不同。大多数品种采用恒定年龄终点来记录胴体数据,而有些品种则使用恒定脂肪终点。例如,有些品种在增重测试期间会对公牛进行扫描,并更新中期预期后代差异(EPD)。
具体的胴体预期后代差异(EPD)描述如下:
-胴体重量(CW):以磅为单位,预测动物后代与同一品种其他动物后代的热胴体重量差异。预期后代差异(EPD)值越大,预示小牛的胴体重量越重。
-大理石花纹(Marb):表示为动物后代与同一品种其他动物后代的USDA评分差异分数。值越大,意味着后代的胴体质量更高,且更适合网格营销。
-肋眼面积(RE):以平方英寸为单位,预测动物后代与同一品种其他动物后代的肋眼面积差异。较大的值通常表示后代肋眼面积更大。
-脂肪厚度(Fat):以英寸为单位,预测动物后代第12根肋骨外部脂肪厚度与同一品种其他动物后代之间的差异。选择脂肪较少的动物可减少屠宰时的修整量,从而提高产量等级和动物的整体价值。然而,脂肪过少的动物在冷藏过程中可能出现冷缩问题,影响肉质。
-群体/后代(Grp/Pg):反映胴体预期后代差异(EPD)值分析中所包含的当代群体和胴体数量。
-产量等级:衡量动物后代中修整好的无骨零售切块比例。
-零售切块百分比:衡量动物后代中修整好的无骨零售切块的百分比。
-完成天数:衡量达到恒定脂肪终点所需的天数。较大的预期后代差异(EPD)值通常意味着后代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脂肪厚度。
超声波预期后代差异(EPD)描述
-肌内脂肪(%IMF):可以预测动物后代与同一品种其他动物后代相比,肋眼肌中肌内脂肪百分比的差异。
-肋眼面积(RE):可以预测动物后代与同一品种其他动物后代相比,超声测量的肋眼面积差异。
-脂肪厚度(Fat):以英寸为单位,预测动物后代第12根肋骨的超声脂肪厚度与同一品种其他动物后代的差异。某些品种将肋骨脂肪测量值(60%)与臀部脂肪测量值(40%)加权平均以计算此值。
-群体/后代(Grp/Pg):是预期后代差异(EPD)分析中考虑的当代群体数量和后代数量。
超声波技术在养牛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提高肉牛胴体特征的选择效率和精度方面。通过科学的测量和合理的遗传改良计划,养牛者能够在维持牛群健康和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肉质和市场价值。这种基于价值的营销系统使得养牛者可以更精准地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获得经济上的回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育种者应当谨慎选择,确保在追求胴体性状改良的同时,不忽视其他重要的生产性状,进而维持牛群的整体平衡和可持续发展。